马兰,戈壁文化绿洲

发布时间:2023/03/12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

1958年,国防科研试验基地第一批创业者挺进新疆罗布泊大漠,在一片地图上没有标记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看到乱石堆中盛开着一簇马兰花,动情地说:这里就叫马兰吧。”40多年过去了,一代代马兰人默默奉献,在创造了中国国防科研试验伟业的同时,也创造了为人称道的马兰文化。

不变的文化主旋律

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从事国防科研试验,没有文化,没有忠诚祖国和忠诚事业的精神支柱,一天也干不下去。

196410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基地指挥部下发了第一份通知——号召广大官兵写诗,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伟大的事业。

从此,官兵们把戈壁当教室,树阴凉地作讲台,木板涂上墨汁作黑板,以大地为纸,用树枝为笔,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写诗,练习唱歌、谱曲……马兰文化序曲就这样奏响了。

张爱萍将军创作的歌曲《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是早期马兰文化的代表作。它是马兰人人会唱的战斗歌曲。

到上世纪80年代初,马兰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出现了《蘑菇云升起的地方》等一大批格调激昂的文艺作品。90年代中后期,马兰文化走向了空前繁荣,产生了《太阳里的诗行》、《马兰花旁的吟唱》、《罗布泊之歌》、《东方巨响》、《横空出世》等数十部文艺、影视作品,以及集马兰文化之大成的、由基地诗人杨万勇创作的长诗《罗布泊之声》……造就了一大批军内外有影响的作家;创作出版了40余部小说、剧本和报告文学。

40余年的发展征程,马兰文化高扬歌颂祖国、歌颂事业主旋律的旗帜没变,不断激励着代代官兵无畏拼搏的勇气。

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

马兰基地场区哨所远离部队,大多处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战士们长年与风沙为伍,与戈壁为伴。曾有一名战士从基地场区哨所来到马兰生活区,一下车,便抱着一棵杨树放声大哭,那是压抑了太久的对绿色和生命的向往。

但是,在这生命的荒漠里,文化的种子始终没有停止过播种、发芽和生长。

基地新华书店的前身是享誉大漠的扁担书店。书店最初创办在牧民遗留下的一个半人深的地窖里。由于基地场区内外的几百个哨所点号高度分散,书店前经理杨应乾从戈壁滩上砍来一根红柳木棒子,两边一刮做成扁担,挑着两个书箱,踏遍了场区的沟沟坎坎。

基地文工团创作了大量反映战士生活的文艺节目,并不辞劳苦地为官兵们服务。有一个点号只有一个战士和一只大黄狗,基地文工团的演职员步行十几里路坚持赶到那里,一口气为这个战士表演了十多个节目。

马兰军人喜欢用多种文化形式抒发他们的情怀,写楹联便是传统之一。在基地的工地上,在战士俱乐部的大门上,在高高的塔架上,在花岗岩的洞口边,到处能看到官兵们自己书写的楹联。

19941月,某工程团专业军士涂庆荣收到一封电报:父肝癌晚期,速回。赶到家中的涂庆荣惊呆了:父亲住医院,母亲患肺气肿躺在家中,大妹生育未满月,小妹正怀着身孕。妻子则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里,忙得眼窝深陷。没过几天,因为基地需紧急施工,团里打来电报要他返回。他犯难了,此时他想到了一幅在马兰基地流传了几十年的对联: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心尽力尽忠。横批:忠孝难两全。第二天涂庆荣瞒着妻子将对联写好,含泪贴在家门上,踏上了归队的列车。

面对艰苦的环境,马兰人从中品味出的却是无穷的乐趣和浪漫的诗意。茫茫戈壁,战士们有的将实验用过的伪装网架起来当排球网,有的修建了简易的篮球场,有的探寻戈壁地貌,有的收集奇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有多少普通的一天,就有多少伟大的一天。写着朴实无华诗句的巨型宣传牌,矗立在甘草泉哨所旁。这是基地现任政委王振荣的诗作《马兰的一天》里的诗句。

历任基地领导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身体力行地推进文化建设的开拓精神,始终走在这支文化大军的最前列。第一任基地司令员张蕴钰是一位将军诗人,出版了《戈壁言情》、《初征路》等好几本诗集,他还常常在国防试验基地现场写诗填词,激励官兵斗志;基地原政委胡若嘏有很深的古诗词造诣,出版了诗集《春雷颂》。他在任期间,大力扶持基地文学刊物《春雷文艺》,培养了大批文学爱好者。现任政委王振荣创作的书法作品还曾获得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金奖。

在马兰工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是哨所的官兵,然而这里却不是文化的沙漠。基地政治部饶主任告诉记者:哨所文化是基地营区文化建设的缩影和集中体现。

有一个哨所周围都是盐碱地,绿色很难在这里停留,官兵们便栽上了人造树;一名战士花了五年时间种活了一棵树,在他将要离开这里时,他将退伍时戴上的大红花挂在了这棵树上。

曾经荒凉的辛格尔哨所,如今成为罗布泊大漠中的一颗明珠。在一眼被战士们称为罗布泊第一泉旁,他们修建了可点亮几只灯泡的小小楼兰发电站和人工湖。心系这片热土,胸怀祖国河山,《战士与清泉》的歌曲被制作成光盘,从这个哨所唱到了别的哨所。

除了哨所文化,广场文化等其他多种文化形式在马兰基地也得到了有力拓展。历任领导的率先垂范,感染和影响着马兰人,从将军到士兵,从职工到家属,建设马兰,美化马兰,成为一代代马兰人的追求和自觉行动。

马兰人在创造马兰文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驻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养分。多年间基地官兵还与驻地各族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002年,马兰基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军旗高扬马兰情大型联欢演出,受到各方好评。(本报记者 杨建强 通讯员 刘程 王永福)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