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县概况

发布时间:2023/01/20 来源: [打印]

【位置面积】和硕,系蒙古和硕特部落名,意为“先遣部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东北缘,北倚天山,南濒博斯腾湖,东邻托克逊县,南接博湖县,东南与尉犁县交界,西与焉耆县相连,西北与和静县相望,是进入巴州和南疆的门户,有“南疆第一县”“巴州东大门”之称,北距乌鲁木齐市384公里,南距库尔勒市90公里,是南疆、北疆、东疆的交汇点,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战略地位,314国道、和库高速公路和南疆铁路吐库二线横贯和硕全境,吐库二线在和硕境内建设2个客运站、3个货运站。全县行政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县界总长580千米。

【行政区划】和硕县下辖7个乡镇,分别是特吾里克镇、塔哈其镇、曲惠镇、乌什塔拉乡、乃仁克尔乡、苏哈特乡、新塔热乡,和硕县人民政府驻特吾里克镇。和硕县下设4乡3镇,25个行政村,8个社区。

【地理环境】和硕县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8.7摄氏度,降水量98.7毫米,全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县域内拥有清水河、曲惠河、乌什塔拉河3条山溪性河流,可利用水资源达3亿立方米,建有八一水库、伯斯阿木水库,库容量达4428万立方米。

【历史沿革】和硕县成立于1946年,隶属焉耆行政督察公署,1950年4月,和硕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自汉代开始,和硕县就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境)设西域都护府,和硕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危须(在今和硕县境内曲惠镇一带),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内。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以后,危须被焉耆兼并,唐显庆三年(658年)危须归焉耆都督府管辖,唐大中元年(847年),危须一带属可汗的安西回鹘管辖。宋宣和四年(1122年),危须属西辽统管,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危须一带属蒙古汗国,元至正七年(1347年),危须一带归秃黑鲁帖木儿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统治,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危须一带归叶尔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牧于俄国伏尔加河的和硕特恭格、雅兰丕勒诸部随土尔扈特渥巴锡率领的土尔扈特等部从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和硕特部设四旗(中路旗、左旗、中旗、右旗),11个苏木,被安置在和硕境内,东至乌沙克他尔(今乌什塔拉),西至小珠勒图斯,北至察汗通古山,南至开都河,4旗自为一盟,名为巴图色特启勒图和硕特盟,归属伊犁将军节制。清光绪八年(1882),和硕特归喀喇沙尔直隶厅管辖,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和硕特归焉耆府管辖,民国19年(1930年),和硕特部属焉耆行政公署管辖,民国28年(1939年),盛世才“改土归流”,下令废盟,巴图色特启勒图盟改为和硕设治局。

【自然资源】和硕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北倚天山,南濒博斯腾湖,是进入巴州和南疆的门户,素有“龙驹之乡”的美称。全县土地总面积1911.08万亩,其中:湿地面积38.7万亩,耕地面积69.21万亩,种植园用地13.64万亩,林地336.44万亩,草地778.27万亩,商业服务业用地0.51万亩,工矿用地2.79万亩,住宅用地3.58万亩,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57万亩,特殊用地3.1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55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19万亩,其他土地644.41万亩。按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划分:全县农用地438.15万亩,建设用地15.87万亩,其他土地1434.62万亩。

我县境内第二师24团(含原26团),面积22.45万亩;巴州清水河农场,面积13.63万亩。

【经济社会发展】和硕县主导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特色优势产业有石材加工、葡萄酒、设施农业。2022,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5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36亿元、同比下降21.4%(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同比下降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9.18亿元、同比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为“46:1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6亿元,同比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亿元,同比下降13.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亿元,同比下降22.5%;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5263,同比增长1.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9882,同比增长7%(全县脱贫总户数12263451,脱贫户人均收入25927)。

【对口援疆省市】对口援疆省市为河北省张家口市。